立夏刚过没几天,咱小区门口那棵大槐树叶子就绿得发亮了,可王大爷遛弯回来却提不起精神,老喊着后背发凉,连平时最爱的象棋摊子都懒得凑了。隔壁单元的李大妈也犯了愁,天一热家里开了空调,她就总得披件薄外套,手脚半天也暖和不过来。这太阳是越来越毒,可人身上那股暖烘烘的劲儿呢?咋像是被这热天给悄悄耗掉了?特别是咱们上了点年纪的叔叔阿姨,这种感觉更明显——身上那点热乎气好像存不住,一阵风吹过就觉得骨头缝里冒凉气,胃口也跟着差,总觉着累,提不起劲儿。这就是老话儿说的“阳气消耗”了。别慌,这跟天文学没关系,咱就明白点:身体里这股暖劲儿、活力劲儿,就像冬天要添柴的火炉子,夏天也得想法子续上。怎么续?老祖宗的法子实在又有效——就是吃!把饭桌上那些热乎乎、香喷喷的家常菜端出来,就是帮咱们身体添柴续火的好法子。今天咱不整虚的,就聊聊夏天哪些家常饭桌儿上的好菜,能帮咱稳稳当当、暖暖和和地度过这个夏天,少给寒气钻空子的机会。
这身体的阳气啊,就是咱们活命的根本那股热乎劲。 您把它想象成一个小太阳,住在咱身体里,管着咱暖和、有劲儿、吃得香、睡得着。它要是弱了,就像灶膛里火苗小了,火力不够,那问题可就都来了。最明显就是——怕冷!别人穿短袖,您得加背心;空调房里坐一会儿,膝盖、肩膀都像灌了凉风。再就是懒洋洋,浑身没力气,啥事都不想干,一天到晚只想躺着。胃口也跟着坏,凉的东西不敢碰,吃热的吧,稍微多吃两口肚子还胀气不舒服。有些人啊,天一热稍微干点活,或者走两步路,那汗就跟不要钱似的哗哗流,这是气(可以理解为管收住汗水的“劲儿”)不够了,兜不住。您瞅瞅,是不是很多感觉都对上号了?尤其咱到了这个岁数,身体这台机器运转了几十年,这个“小太阳”消耗的自然比年轻人快,到了夏天,外面热浪滚滚,身体的门窗(毛孔)为了散热都张开了,里面的热气(阳气)更容易散掉,就好像炉子门开得太大,火容易灭一样。再加上夏天贪凉,冷饮、冰西瓜、空调凉风呼呼吹,这些寒凉的东西就像是一盆盆冷水,哗啦一下浇在咱的小火炉上。寒气一旦钻进来,盘踞在身体里,可不是光让你一时凉快就完了的,它就像冬天没封好的窗户缝儿吹进来的贼风,待的时间长了,各种小毛病就找上门了:风湿关节痛啦、肚子不舒坦、消化不好啦、容易感冒啦……您说难受不难受?所以啊,夏天养生,关键不是光躲着外面的太阳晒,更要保护身体里那点热气不散,还得往里添点儿补点儿!
展开剩余91%食补最贴心。药补不如食补!咱厨房里的好东西,比啥进口保健品都实在,又对脾胃的口儿。中医讲啊,很多食物本身就带着温热的性子,就像烧柴火一样,能给身体添把火。更重要的是,吃下去的东西,还得靠咱的脾胃运化成真正对身体有用的“气”和“热乎劲儿”。您要是吃一堆难消化的或者过生冷的,脾胃累趴下了,还怎么干活儿?那不是添柴,是给灶膛里塞石头!所以选材和做法就特别讲究。
第一道宝贝:猪蹄黄豆汤,稳当的添柴工。 别看猪蹄子油乎乎好像夏天不合适,选对了炖好了,那可是稳稳当当给身体添热乎劲儿的好东西。猪蹄那层厚厚的皮和黏黏的胶质,老话说它能“填肾精”,其实就是提供特别容易被身体吸收的好“油”,像给小火炉续上耐烧的松木,火力持久又柔和。配上“田中之肉”的黄豆,也是温润滋养的上品,俩兄弟搭伙,补着还不燥人。做法也简单:选新鲜带点筋的猪后蹄膀(蹄膀肉厚筋多,比小蹄子好),处理干净毛焯下水。抓一大把圆滚滚、金黄饱满的黄豆(提前泡一夜)。多来点姜片,再加点黄酒(料酒也行)。全部扔砂锅里,倒足开水,大火烧开赶紧撇掉浮沫,转成那种“咕嘟”冒小泡的状态慢慢炖。炖它俩小时,最后再点一点点盐调味。讲究点的,汤快好时加点几小片薄薄的当归或黄芪,香气更足,添柴劲儿更大。炖好的汤,那叫一个浓白如乳!连皮带肉带汤、豆,呼噜呼噜趁热吃下去,从喉咙一路暖到胃里,手脚也跟着暖洋洋起来。这补法儿温和,一点不上火,特别适合一开空调就觉得全身骨头缝发虚的叔叔阿姨。老孙头前阵子就是这样,整天喊腰腿发僵,他老伴照这法子给他炖了两三回,早上起床居然说腰不那么酸沉了,走道也轻快些了。
第二道快手好菜:韭菜炒河虾,锅里跳动的“小太阳”。 这韭菜啊,在土里长着,迎着春天的阳气往上冲,那性子温阳着呢,老辈人都说它是“起阳草”,意思是能把那股阳刚劲儿提起来。河里的活虾,在水里蹦跶,那也是个“属阳”的水产,肉嫩味道鲜。这两样炒在一起,火力不猛,速度奇快,活像在锅里点了几把灵动的火苗。做法是:买回来活蹦乱跳的小河虾(越鲜越好),捡干净小杂物,冲一下沥干水。韭菜要买根儿白叶子厚的,这样不老,切寸段,梗子和叶子分开放。锅里油烧热,下几片姜丝煸出香味儿,“哗啦”一下子把河虾倒进去!大火快炒,眼看虾壳变红、身体变弯,香气“呼”地窜出来时,赶紧倒入韭菜梗子部分翻炒,梗子不容易熟得先下锅。炒个几十秒,看梗子变软点色了,马上再把绿油油的叶子倒进去,加点盐(讲究的喜欢放点料酒),快!快!快翻几下,叶子一塌下去立刻出锅!别犹豫,一犹豫韭菜就烂乎了,那鲜亮劲儿就没了。出锅后,虾红韭绿,热气腾腾。夏天头昏脑涨,提不起劲儿的叔叔阿姨,就着热饭吃两筷子,鼻尖能冒点小汗珠,感觉脑袋都清醒了许多。李婶子说,这菜简单快当还提神,他家老头子最喜欢拿它下点小酒。记住,韭菜性偏温散,那些特别容易上火爆脾气或者正在上火牙疼的主儿,偶尔尝尝就好,别贪嘴天天吃。
第三道汤香汤暖: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冬暖炉搬到夏天喝?错!夏天有夏天喝法。 一说当归羊肉汤,大家立马想到冬天炖一大锅围着火炉喝。其实呢,这道超级暖身的方子,讲究的专家指出夏天也能用,关键在量!针对的是夏天也会出现“里寒外热”的人。啥意思?就是外面天大太阳,晒得慌,可你自个儿身体里面呢,却像个冰窟窿,手脚冰凉,小肚子摸着都是凉的,特别爱拉肚子,吃点水果就闹腾。这种情况在夏天空调房里其实挺多见,尤其是一些体质本来就特别虚寒的。这时候就别管外面多热了,得赶紧给身体里面这小冰窖生炉子啊!做法讲究“清补”:羊肉选嫩的里脊或者后腿肉(别用肥的羊腩),切薄片。药材只需要当归头几小片(就顶贵的那个部位),生姜带皮切两大片(夏天得去姜的燥气,所以带皮能平衡)。关键是份量:一小块手掌心的瘦肉,配三四片当归头、三四片厚姜就够了,炖出来也就一小碗汤的分量!先把羊肉片焯水去腥(这一步不能省,夏天吃膻味腻人),洗净。当归姜片放砂锅里加一小碗半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煮十五分钟,把药材味煮出来(这叫“出味”),然后下焯好的羊肉片,再煮个十分钟左右,羊肉刚熟透了就行,千万别久煮。最后撒点盐,顶多再加几粒枸杞点缀(千万别放多香料)。趁热小口喝掉这碗浓缩的精华汤,只喝汤,吃一点点肉意思下。一喝下去,那股暖流从小肚子慢慢升起来,手脚就像冰袋被捂化了一样。效果奇好但特别讲究对症!那些平时就爱上火、口干舌燥、手脚心出汗的老同志们可千万别跟着试,喝了准流鼻血。要是搞不清自己是不是“里寒”,夏天还是优先选其他菜吧。
第四道润泽无声:小米山药枸杞粥,灶膛下慢慢煨着的“温柴”。 夏天胃口差?吃点凉的就拉稀?或者晚上睡觉感觉心口烦躁、手脚心又干又热?这时候大鱼大肉、大补汤就太猛了,不如熬锅热乎的软粥更舒服。小米这金黄的米粒,性子可温和了,是咱们老祖宗公认的滋养好东西,专门养咱的脾胃之气,就像是给疲惫的灶膛添了一把干燥、温和又稳当的柴火。白胖的铁棍山药更是健脾固肾的高手,能让您吃东西消化得更好。枸杞小小一粒,也是热性子的,能温补又不霸道。这哥仨凑一块,再合适不过。做法简单:砂锅小火慢慢熬最好(高压锅也行,但总觉得少点滋味)。先抓一大把小米淘洗两遍,放锅里。铁棍山药一根(记得戴手套削皮,黏液弄手上奇痒),切小滚刀块一起放锅里。倒足量的水(小米粥要稀溜溜的就多加水)。烧开后转最小最小那种连水泡都不怎么冒的火苗,慢慢煨着。中间偶尔搅一下别粘锅底。熬到米油都出来了,粥变得粘稠顺滑了,关火前五分钟扔一小把洗干净的枸杞进去搅匀。盖着盖子焖一会儿就行了。这粥香香甜甜,软糯可口。晚上没胃口,或者吃了觉得不消化堵着慌,温温地喝上一碗,肚子那叫一个舒服!那些虚不受补或者睡眠差的叔叔阿姨特别适合。王大妈就老这样,熬一锅放冰箱里,晚上睡觉前热一小碗喝,说心里那点毛毛躁躁好像沉静了不少,睡得更安稳些。
第五道接地气的“火”:洋葱炒羊肉,小火快攻暖四肢。 您可别觉得羊肉只能炖着吃。洋葱性偏温散,气味独特,它那股味儿能走窜,推动气血运行,能把羊肉的暖劲儿快速散到身体四周。这道菜特别适合对付夏天那种奇怪的感觉——天气明明很热,但偏偏手脚还是冰凉冰凉的,感觉气血都堵在身体中间过不去。这就是典型的阳气“走不动”了。做法很简单:羊肉(选羊腿肉别太肥)切片后,加点料酒、生抽、一小撮白胡椒粉、一点点玉米淀粉抓匀腌一会儿(更滑嫩)。洋葱(选紫皮的更有味儿)切粗丝。锅烧热倒点油,下几片姜丝爆香,马上把腌好的羊肉片倒进去大火滑炒!动作要快!羊肉片一变色发白,立刻捞出来备用。锅里剩的油(不够就再补点)再烧热点,把洋葱丝倒进去大火快炒!炒到洋葱丝变软,甜香味“呼”的散开了,立刻把刚滑熟的羊肉片倒回锅里!接着加一小勺料酒,一小勺生抽(之前腌肉放过的话这时就少量一点,尝着放盐),撒一点点白糖(一点点,提味用)!大火快翻几下,炒匀立刻出锅!这样炒出来的羊肉特别嫩滑,洋葱刚断生还带点脆甜。一盘热辣辣的端上桌,那股冲鼻子又开胃的香气特别提神。吃下去浑身微微发汗,感觉手脚指头都灵活暖和了。老孙就是冬天手脚冰凉的厉害,老伴李阿姨夏天也常给他做这个快手菜,他说效果真不赖,感觉手脚僵麻的劲头轻快了。但记住啊,特别爱上火、或者有内热像皮肤起疹子发痒的叔婶们就别试这个路子,吃了可能更燥。
第六道甜丝丝的暖:红糖姜枣茶,厨房里藏着的“小熨斗”。 这茶啊,简单得都不好意思叫它“菜”了,但它就是管用,尤其对付夏天常犯的小毛病——被空调、电扇吹得头疼脑热脖子僵,或者淋了点凉雨、喝了杯冷饮肚子开始隐隐作痛打冷战。姜是老祖宗几千年都在用的驱寒圣物,红糖是温暖又带着丝丝滋养的红糖(别换成白糖!那是凉的!),红枣的甜味是温养脾胃的好配角。做法?开水冲都行!更讲究点:生姜一小块(半个掌心大小就行),带皮切薄片(夏天讲究去皮可去三分之二留点皮),红枣五六颗掰开去核(枣核性燥)。全扔进小奶锅里,加一大杯水(两饭碗水吧)。大火煮开转小火,盖子留条缝咕嘟个20分钟。煮到水变了颜色,姜枣味都出来了,这时候关火,加入一大块(根据您对甜度接受度)掰开的老红糖(真正甘蔗原糖熬的那种颜色深褐的才好),搅拌让它融化。趁热倒进杯子,一小口一小口喝下去。那感觉啊,就像喝了杯小熨斗,一股热流顺着脖子、喉咙、肚子一路熨烫下去,后背那种“嗖嗖”冒凉风感立马就“糊”住了,特别舒服。要是早上刚起来总觉得胃里空落落、凉丝丝的叔婶们,空腹来一小杯,一天都觉得胃口开了,胃里踏实!超市里卖的那种预包装姜枣茶粉效果就差老鼻子远喽,里面不定掺了啥其他东西呢,哪有自己煮的安心?这东西见效快,但别当水天天灌,身体觉得暖了舒服了就行,喝太多嘴巴容易起泡!
第七道温和的“小扇子”:清炖鸡(仔鸡),徐徐送暖。 夏天补呢,忌讳大热大燥。炖老母鸡太补容易上火。这时候换成小公鸡或者小嫩母鸡(一年左右、还没下蛋或刚下蛋不久的鸡最好),这种鸡性子比较平和,不那么燥。炖汤也能生发力(阳气),但是缓缓的、柔柔的那种,像用一把小扇子,徐徐地把热气扇遍全身。做法简单到家:选只小仔鸡(或者半只鸡够三口之家了),请店家剁块儿。回家泡水里二十分钟去血水。关键来了,千万别焯水!您没看错,不清炖嘛!就锅里放凉水没过鸡块,大火烧开!然后!然后!然后赶紧转小火!眼疾手快!锅里水刚滚,浮沫刚像雪片一样涌起来的那瞬间(火千万别大),立马把浮沫撇干净!撇得越干净汤越清。撇干净了立刻转最小火,盖盖子,留一点点缝(汤不会扑出来就行)炖个四十分钟到一小时。啥香料都别放!就放三样:老姜几片!去核红枣五六颗!小葱打个结或者捆一小把香菜根下去(这俩家伙是去腥提香的高手)。最后出锅前十五分钟,按喜好抓一小把枸杞扔进去(放早了一炖就烂了)。就加点点盐调味,其它啥调料都显得多余。这样炖出来的鸡汤,汤色清亮透亮(可能有点微黄是红枣颜色),一点腥味都没有,香气是那种自然的鸡鲜混合着枣甜。温温喝一碗下肚,是一种柔柔的暖意弥散开,一点也不顶胃,特别舒服!张大爷今年立夏就闹过一次肠胃,大夫让他清淡补点气,他闺女就给他这么炖汤喝了一个礼拜,说精神恢复可快了。夏天要是觉得虚但又受不了大热的食物,试试这个最稳妥。
第八道朴素的暖:红糖煨栗子,藏在甘甜里的持久热力。 糖炒栗子那是秋冬街头的吃食。咱说的是家里做的——煨到软糯香甜的红糖栗子。板栗本身就温,能补气强筋。配上红糖,那暖劲儿就更有后劲儿了,是种厚实的温暖,特别照顾腰和腿脚容易怕冷、觉得膝盖没劲儿甚至有点酸痛的老同志。做法有点小讲究:买新鲜栗子,千万别剥壳!把栗子平的那一面放砧板上,用刀小心剁个小口子,一定别伤到手(或者竖着浅浅划条口子也行)。这一步让栗子透气,不然煮的时候会炸开,非常危险!把开了口的生栗子放进小砂锅或者小奶锅,加冷水没过栗子一点点。然后倒红糖,量看您喜欢甜度,至少要一大把盖住底部那层栗子(大概栗子量的五分之一吧)。想更滋补点,可以丢一把枸杞进去一起煨(别多)。大火烧开糖水,转最小最小的那种微火,盖盖子焖煮四十分钟以上(耐心点)。煮的时候水会少,可以中间补一点开水进去。一直煮到栗子壳开口都张开了(您之前开的口裂得更大了),壳里的仁完全软糯甚至有点爆出来。这时候关火焖着。吃的时候,壳一掰就下来或者用勺子挖着吃,热乎乎的栗子肉吸满了糖汁,又甜又粉糯。那种暖意比光吃热包子持久多了,吃几个下肚,腰腿那里好像慢慢被敷了一个暖水袋!陈阿姨去年冬天就喊膝盖怕风,她夏天隔几天煨一次这个当下午点心,居然觉得夏天穿着单裤膝盖也没那么“嗖得慌”了。特别说明:血糖高的或者本来就容易痰多的叔叔阿姨要慎选!
吃得对,还得配合用! 说了这么多好吃的菜,您可别光想着炖汤下厨房,生活小习惯不注意,这柴火添进去也点不旺!第一样:别贪凉!空调风千万别对着人直吹,尤其是后脖子背心,那地方叫“大椎穴”,可是风寒的贼风最喜欢钻的空子!睡觉盖个薄毯护好肚子。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凉拌菜,稍微搁十来分钟回回温再吃(冰镇啤酒更要命,能免则免!那简直是冰锥子扎胃啊)。第二样:适当动动,别大热天出去暴晒跑步!那是耗阳气,不是补阳气!早上太阳刚出来或者太阳快下山那会儿,溜达个半小时,到微微感觉后背发热要出小汗就行,赶快回家缓缓。动一动气血活了,身体运化咱吃的好东西才更得力。第三样:保证好好睡觉!夏天天黑晚亮得早,但最好别超过十点半睡觉。睡足了觉,身体才有功夫去吸收转化那八道菜带来的热乎劲儿。特别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这时间段,身体正在默默修复积蓄能量呢,您熬夜刷手机,这不糟蹋白天那锅好汤嘛!第四样:情志别太亢奋,也别太低落。夏天“心火”本来就容易旺,脾气急容易和人拌嘴生闷气。有意识多干点开心舒坦的事,听听老戏,找老友聊聊天,下下棋啥都行。心里不痛快,吃啥好东西都堵着,暖气怎么能散布全身?
小区凉亭里,前几天还蔫蔫的王大爷又生龙活虎摆开了象棋局子,李大妈裹着围巾的老毛病今年夏天好像忘了犯。他们自己都说没啥秘方,就是饭桌上多了几碗热汤,添了两盘香喷喷的家常热菜,空调房里多了条盖腿的薄毯,傍晚遛弯时手脚也觉着轻快了。您瞧,老祖宗讲的“春夏养阳”,不是去抢天上的太阳,恰恰是护好咱自己身上那点暖意。立夏后的阳气,就像灶膛里余火将尽的碳,经不起冷风冰水反复扑打,得靠一口热饭、一口热汤耐心地煨着,添点温和耐烧的好柴进去。日子慢点过,烟火气里调养,让这点暖烘烘的稳稳燃烧一夏。等到秋风再起时,您就知道,夏天里攒下的这份暖和气力,能让您稳稳当当地迈过下一个寒冬的门坎。
```
立夏刚过没几天,咱小区门口那棵大槐树叶子就绿得发亮了,可王大爷遛弯回来却提不起精神,老喊着后背发凉,连平时最爱的象棋摊子都懒得凑了。隔壁单元的李大妈也犯了愁,天一热家里开了空调,她就总得披件薄外套,手脚半天也暖和不过来。这太阳是越来越毒,可人身上那股暖烘烘的劲儿呢?咋像是被这热天给悄悄耗掉了?特别是咱们上了点年纪的叔叔阿姨,这种感觉更明显——身上那点热乎气好像存不住,一阵风吹过就觉得骨头缝里冒凉气,胃口也跟着差,总觉着累,提不起劲儿。这就是老话儿说的“阳气消耗”了。别慌,这跟天文学没关系,咱就明白点:身体里这股暖劲儿、活力劲儿,就像冬天要添柴的火炉子,夏天也得想法子续上。怎么续?老祖宗的法子实在又有效——就是吃!把饭桌上那些热乎乎、香喷喷的家常菜端出来,就是帮咱们身体添柴续火的好法子。今天咱不整虚的,就聊聊夏天哪些家常饭桌儿上的好菜,能帮咱稳稳当当、暖暖和和地度过这个夏天,少给寒气钻空子的机会。
这身体的阳气啊,就是咱们活命的根本那股热乎劲。 您把它想象成一个小太阳,住在咱身体里,管着咱暖和、有劲儿、吃得香、睡得着。它要是弱了,就像灶膛里火苗小了,火力不够,那问题可就都来了。最明显就是——怕冷!别人穿短袖,您得加背心;空调房里坐一会儿,膝盖、肩膀都像灌了凉风。再就是懒洋洋,浑身没力气,啥事都不想干,一天到晚只想躺着。胃口也跟着坏,凉的东西不敢碰,吃热的吧,稍微多吃两口肚子还胀气不舒服。有些人啊,天一热稍微干点活,或者走两步路,那汗就跟不要钱似的哗哗流,这是气(可以理解为管收住汗水的“劲儿”)不够了,兜不住。您瞅瞅,是不是很多感觉都对上号了?尤其咱到了这个岁数,身体这台机器运转了几十年,这个“小太阳”消耗的自然比年轻人快,到了夏天,外面热浪滚滚,身体的门窗(毛孔)为了散热都张开了,里面的热气(阳气)更容易散掉,就好像炉子门开得太大,火容易灭一样。再加上夏天贪凉,冷饮、冰西瓜、空调凉风呼呼吹,这些寒凉的东西就像是一盆盆冷水,哗啦一下浇在咱的小火炉上。寒气一旦钻进来,盘踞在身体里,可不是光让你一时凉快就完了的,它就像冬天没封好的窗户缝儿吹进来的贼风,待的时间长了,各种小毛病就找上门了:风湿关节痛啦、肚子不舒坦、消化不好啦、容易感冒啦……您说难受不难受?所以啊,夏天养生,关键不是光躲着外面的太阳晒,更要保护身体里那点热气不散,还得往里添点儿补点儿!
食补最贴心。药补不如食补!咱厨房里的好东西,比啥进口保健品都实在,又对脾胃的口儿。中医讲啊,很多食物本身就带着温热的性子,就像烧柴火一样,能给身体添把火。更重要的是,吃下去的东西,还得靠咱的脾胃运化成真正对身体有用的“气”和“热乎劲儿”。您要是吃一堆难消化的或者过生冷的,脾胃累趴下了,还怎么干活儿?那不是添柴,是给灶膛里塞石头!所以选材和做法就特别讲究。
第一道宝贝:猪蹄黄豆汤,稳当的添柴工。 别看猪蹄子油乎乎好像夏天不合适,选对了炖好了,那可是稳稳当当给身体添热乎劲儿的好东西。猪蹄那层厚厚的皮和黏黏的胶质,老话说它能“填肾精”,其实就是提供特别容易被身体吸收的好“油”,像给小火炉续上耐烧的松木,火力持久又柔和。配上“田中之肉”的黄豆,也是温润滋养的上品,俩兄弟搭伙,补着还不燥人。做法也简单:选新鲜带点筋的猪后蹄膀(蹄膀肉厚筋多,比小蹄子好),处理干净毛焯下水。抓一大把圆滚滚、金黄饱满的黄豆(提前泡一夜)。多来点姜片,再加点黄酒(料酒也行)。全部扔砂锅里,倒足开水,大火烧开赶紧撇掉浮沫,转成那种“咕嘟”冒小泡的状态慢慢炖。炖它俩小时,最后再点一点点盐调味。讲究点的,汤快好时加点几小片薄薄的当归或黄芪,香气更足,添柴劲儿更大。炖好的汤,那叫一个浓白如乳!连皮带肉带汤、豆,呼噜呼噜趁热吃下去,从喉咙一路暖到胃里,手脚也跟着暖洋洋起来。这补法儿温和,一点不上火,特别适合一开空调就觉得全身骨头缝发虚的叔叔阿姨。老孙头前阵子就是这样,整天喊腰腿发僵,他老伴照这法子给他炖了两三回,早上起床居然说腰不那么酸沉了,走道也轻快些了。
第二道快手好菜:韭菜炒河虾,锅里跳动的“小太阳”。 这韭菜啊,在土里长着,迎着春天的阳气往上冲,那性子温阳着呢,老辈人都说它是“起阳草”,意思是能把那股阳刚劲儿提起来。河里的活虾,在水里蹦跶,那也是个“属阳”的水产,肉嫩味道鲜。这两样炒在一起,火力不猛,速度奇快,活像在锅里点了几把灵动的火苗。做法是:买回来活蹦乱跳的小河虾(越鲜越好),捡干净小杂物,冲一下沥干水。韭菜要买根儿白叶子厚的,这样不老,切寸段,梗子和叶子分开放。锅里油烧热,下几片姜丝煸出香味儿,“哗啦”一下子把河虾倒进去!大火快炒,眼看虾壳变红、身体变弯,香气“呼”地窜出来时,赶紧倒入韭菜梗子部分翻炒,梗子不容易熟得先下锅。炒个几十秒,看梗子变软点色了,马上再把绿油油的叶子倒进去,加点盐(讲究的喜欢放点料酒),快!快!快翻几下,叶子一塌下去立刻出锅!别犹豫,一犹豫韭菜就烂乎了,那鲜亮劲儿就没了。出锅后,虾红韭绿,热气腾腾。夏天头昏脑涨,提不起劲儿的叔叔阿姨,就着热饭吃两筷子,鼻尖能冒点小汗珠,感觉脑袋都清醒了许多。李婶子说,这菜简单快当还提神,他家老头子最喜欢拿它下点小酒。记住,韭菜性偏温散,那些特别容易上火爆脾气或者正在上火牙疼的主儿,偶尔尝尝就好,别贪嘴天天吃。
第三道汤香汤暖: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冬暖炉搬到夏天喝?错!夏天有夏天喝法。 一说当归羊肉汤,大家立马想到冬天炖一大锅围着火炉喝。其实呢,这道超级暖身的方子,讲究的专家指出夏天也能用,关键在量!针对的是夏天也会出现“里寒外热”的人。啥意思?就是外面天大太阳,晒得慌,可你自个儿身体里面呢,却像个冰窟窿,手脚冰凉,小肚子摸着都是凉的,特别爱拉肚子,吃点水果就闹腾。这种情况在夏天空调房里其实挺多见,尤其是一些体质本来就特别虚寒的。这时候就别管外面多热了,得赶紧给身体里面这小冰窖生炉子啊!做法讲究“清补”:羊肉选嫩的里脊或者后腿肉(别用肥的羊腩),切薄片。药材只需要当归头几小片(就顶贵的那个部位),生姜带皮切两大片(夏天得去姜的燥气,所以带皮能平衡)。关键是份量:一小块手掌心的瘦肉,配三四片当归头、三四片厚姜就够了,炖出来也就一小碗汤的分量!先把羊肉片焯水去腥(这一步不能省,夏天吃膻味腻人),洗净。当归姜片放砂锅里加一小碗半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煮十五分钟,把药材味煮出来(这叫“出味”),然后下焯好的羊肉片,再煮个十分钟左右,羊肉刚熟透了就行,千万别久煮。最后撒点盐,顶多再加几粒枸杞点缀(千万别放多香料)。趁热小口喝掉这碗浓缩的精华汤,只喝汤,吃一点点肉意思下。一喝下去,那股暖流从小肚子慢慢升起来,手脚就像冰袋被捂化了一样。效果奇好但特别讲究对症!那些平时就爱上火、口干舌燥、手脚心出汗的老同志们可千万别跟着试,喝了准流鼻血。要是搞不清自己是不是“里寒”,夏天还是优先选其他菜吧。
第四道润泽无声:小米山药枸杞粥,灶膛下慢慢煨着的“温柴”。 夏天胃口差?吃点凉的就拉稀?或者晚上睡觉感觉心口烦躁、手脚心又干又热?这时候大鱼大肉、大补汤就太猛了,不如熬锅热乎的软粥更舒服。小米这金黄的米粒,性子可温和了,是咱们老祖宗公认的滋养好东西,专门养咱的脾胃之气,就像是给疲惫的灶膛添了一把干燥、温和又稳当的柴火。白胖的铁棍山药更是健脾固肾的高手,能让您吃东西消化得更好。枸杞小小一粒,也是热性子的,能温补又不霸道。这哥仨凑一块,再合适不过。做法简单:砂锅小火慢慢熬最好(高压锅也行,但总觉得少点滋味)。先抓一大把小米淘洗两遍,放锅里。铁棍山药一根(记得戴手套削皮,黏液弄手上奇痒),切小滚刀块一起放锅里。倒足量的水(小米粥要稀溜溜的就多加水)。烧开后转最小最小那种连水泡都不怎么冒的火苗,慢慢煨着。中间偶尔搅一下别粘锅底。熬到米油都出来了,粥变得粘稠顺滑了,关火前五分钟扔一小把洗干净的枸杞进去搅匀。盖着盖子焖一会儿就行了。这粥香香甜甜,软糯可口。晚上没胃口,或者吃了觉得不消化堵着慌,温温地喝上一碗,肚子那叫一个舒服!那些虚不受补或者睡眠差的叔叔阿姨特别适合。王大妈就老这样,熬一锅放冰箱里,晚上睡觉前热一小碗喝,说心里那点毛毛躁躁好像沉静了不少,睡得更安稳些。
第五道接地气的“火”:洋葱炒羊肉,小火快攻暖四肢。 您可别觉得羊肉只能炖着吃。洋葱性偏温散,气味独特,它那股味儿能走窜,推动气血运行,能把羊肉的暖劲儿快速散到身体四周。这道菜特别适合对付夏天那种奇怪的感觉——天气明明很热,但偏偏手脚还是冰凉冰凉的,感觉气血都堵在身体中间过不去。这就是典型的阳气“走不动”了。做法很简单:羊肉(选羊腿肉别太肥)切片后,加点料酒、生抽、一小撮白胡椒粉、一点点玉米淀粉抓匀腌一会儿(更滑嫩)。洋葱(选紫皮的更有味儿)切粗丝。锅烧热倒点油,下几片姜丝爆香,马上把腌好的羊肉片倒进去大火滑炒!动作要快!羊肉片一变色发白,立刻捞出来备用。锅里剩的油(不够就再补点)再烧热点,把洋葱丝倒进去大火快炒!炒到洋葱丝变软,甜香味“呼”的散开了,立刻把刚滑熟的羊肉片倒回锅里!接着加一小勺料酒,一小勺生抽(之前腌肉放过的话这时就少量一点,尝着放盐),撒一点点白糖(一点点,提味用)!大火快翻几下,炒匀立刻出锅!这样炒出来的羊肉特别嫩滑,洋葱刚断生还带点脆甜。一盘热辣辣的端上桌,那股冲鼻子又开胃的香气特别提神。吃下去浑身微微发汗,感觉手脚指头都灵活暖和了。老孙就是冬天手脚冰凉的厉害,老伴李阿姨夏天也常给他做这个快手菜,他说效果真不赖,感觉手脚僵麻的劲头轻快了。但记住啊,特别爱上火、或者有内热像皮肤起疹子发痒的叔婶们就别试这个路子,吃了可能更燥。
第六道甜丝丝的暖:红糖姜枣茶,厨房里藏着的“小熨斗”。 这茶啊,简单得都不好意思叫它“菜”了,但它就是管用,尤其对付夏天常犯的小毛病——被空调、电扇吹得头疼脑热脖子僵,或者淋了点凉雨、喝了杯冷饮肚子开始隐隐作痛打冷战。姜是老祖宗几千年都在用的驱寒圣物,红糖是温暖又带着丝丝滋养的红糖(别换成白糖!那是凉的!),红枣的甜味是温养脾胃的好配角。做法?开水冲都行!更讲究点:生姜一小块(半个掌心大小就行),带皮切薄片(夏天讲究去皮可去三分之二留点皮),红枣五六颗掰开去核(枣核性燥)。全扔进小奶锅里,加一大杯水(两饭碗水吧)。大火煮开转小火,盖子留条缝咕嘟个20分钟。煮到水变了颜色,姜枣味都出来了,这时候关火,加入一大块(根据您对甜度接受度)掰开的老红糖(真正甘蔗原糖熬的那种颜色深褐的才好),搅拌让它融化。趁热倒进杯子,一小口一小口喝下去。那感觉啊,就像喝了杯小熨斗,一股热流顺着脖子、喉咙、肚子一路熨烫下去,后背那种“嗖嗖”冒凉风感立马就“糊”住了,特别舒服。要是早上刚起来总觉得胃里空落落、凉丝丝的叔婶们,空腹来一小杯,一天都觉得胃口开了,胃里踏实!超市里卖的那种预包装姜枣茶粉效果就差老鼻子远喽,里面不定掺了啥其他东西呢,哪有自己煮的安心?这东西见效快,但别
i0.qg2quq.cn#Com|p8.qg2quq.cn#Com|o9.qg2quq.cn#Com|m56.qg2quq.cn#Com|n30.qg2quq.cn#Com|
第七道温和的“小扇子”:清炖鸡(仔鸡),徐徐送暖。 夏天补呢,忌讳大热大燥。炖老母鸡太补容易上火。这时候换成小公鸡或者小嫩母鸡(一年左右、还没下蛋或刚下蛋不久的鸡最好),这种鸡性子比较平和,不那么燥。炖汤也能生发力(阳气),但是缓缓的、柔柔的那种,像用一把小扇子,徐徐地把热气扇遍全身。做法简单到家:选只小仔鸡(或者半只鸡够三口之家了),请店家剁块儿。回家泡水里二十分钟去血水。关键来了,千万别焯水!您没看错,不清炖嘛!就锅里放凉水没过鸡块,大火烧开!然后!然后!然后赶紧转小火!眼疾手快!锅里水刚滚,浮沫刚像雪片一样涌起来的那瞬间(火千万别大),立马把浮沫撇干净!撇得越干净汤越清。撇干净了立刻转最小火,盖盖子,留一点点缝(汤不会扑出来就行)炖个四十分钟到一小时。啥香料都别放!就放三样:老姜几片!去核红枣五六颗!小葱打个结或者捆一小把香菜根下去(这俩家伙是去腥提香的高手)。最后出锅前十五分钟,按喜好抓一小把枸杞扔进去(放早了一炖就烂了)。就加点点盐调味,其它啥调料都显得多余。这样炖出来的鸡汤,汤色清亮透亮(可能有点微黄是红枣颜色),一点腥味都没有,香气是那种自然的鸡鲜混合着枣甜。温温喝一碗下肚,是一种柔柔的暖意弥散开,一点也不顶胃,特别舒服!张大爷今年立夏就闹过一次肠胃,大夫让他清淡补点气,他闺女就给他这么炖汤喝了一个礼拜,说精神恢复可快了。夏天要是觉得虚
g54.qg2quq.cn#Com|h3e.qg2quq.cn#Com|f06.qg2quq.cn#Com|k31.qg2quq.cn#Com|qg2rlc.cn#Com|
第八道朴素的暖:红糖煨栗子,藏在甘甜里的持久热力。 糖炒栗子那是秋冬街头的吃食。咱说的是家里做的——煨到软糯香甜的红糖栗子。板栗本身就温,能补气强筋。配上红糖,那暖劲儿就更有后劲儿了,是种厚实的温暖,特别照顾腰和腿脚容易怕冷、觉得膝盖没劲儿甚至有点酸痛的老同志。做法有点小讲究:买新鲜栗子,千万别剥壳!把栗子平的那一面放砧板上,用刀小心剁个小口子,一定别伤到手(或者竖着浅浅划条口子也行)。这一步让栗子透气,不然煮的时候会炸开,非常危险!把开了口的生栗子放进小砂锅或者小奶锅,加冷水没过栗子一点点。然后倒红糖,量看您喜欢甜度,至少要一大把盖住底部那层栗子(大概栗子量的五分之一吧)。想更滋补点,可以丢一把枸杞进去一起煨(别多)。大火烧开糖水,转最小最小的那种微火,盖盖子焖煮四十分钟以上(耐心点)。煮的时候水会少,可以中间补一点开水进去。一直煮到栗子壳开口都张开了(您之前开的口裂得更大了),壳里的仁完全软糯甚至有点爆出来。这时候关火焖着。吃的时候,壳一掰就下来或者用勺子挖着吃,热乎乎的栗子肉吸满了糖汁,又甜又粉糯。那种暖意比光吃热包子持久多了,吃几个下肚,腰腿那里好像慢慢被敷了一个暖水袋!陈阿姨去年冬天就喊膝盖怕风,她夏天隔几天煨一次这个当下午点心,居然觉得夏天穿着单裤膝盖也没那么“嗖得慌”了。特别说明:血糖高的或者本来就容易痰多的叔叔阿姨要慎选!
吃得对,还得配合用! 说了这么多好吃的菜,您可别光想着炖汤下厨房,生活小习惯不注意,这柴火添进去也点不旺!第一样:别贪凉!空调风千万别对着人直吹,尤其是后脖子背心,那地方叫“大椎穴”,可是风寒的贼风最喜欢钻的空子!睡觉盖个薄毯护好肚子。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凉拌菜,稍微搁十来分钟回回温再吃(冰镇啤酒更要命,能免则免!那简直是冰锥子扎胃啊)。第二样:适当动动,别大热天出去暴晒跑步!那是耗阳气,不是补阳气!早上太阳刚出来或者太阳快下山那会儿,溜达个半小时,到微微感觉后背发热要出小汗就行,赶快回家缓缓。动一动气血活了,身体运化咱吃的好东西才更得力。第三样:保证好好睡觉!夏天天黑晚亮得早,但最好别超过十点半睡觉。睡足了觉,身体才有功夫去吸收转化那八道菜带来的热乎劲儿。特别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这时间段,身体正在默默修复积蓄能量呢,您熬夜刷手机,这不糟蹋白天那锅好汤嘛!第四样:情志别太亢奋,也别太低落。夏天“心火”本来就容易旺,脾气急容易和人拌嘴生闷气。有意识多干点开心舒坦的事,听听老戏,找老友聊聊天,下下棋啥都行。心里不痛快,吃啥好东西都堵着,暖气怎么能散布全身?
小区凉亭里,前几天还蔫蔫的王大爷又生龙活虎摆开了象棋局子,李大妈裹着围巾的老毛病今年夏天好像忘了犯。他们自己都说没啥秘方,就是饭桌上多了几碗热汤,添了两盘香喷喷的家常热菜,空调房里多了条盖腿的薄毯,傍晚遛弯时手脚也觉着轻快了。您瞧,老祖宗讲的“春夏养阳”,不是去抢天上的太阳,恰恰是护好咱自己身上那点暖意。立夏后的阳气,就像灶膛里余火将尽的碳,经不起冷风冰水反复扑打,得靠一口热饭、一口热汤耐心地煨着,添点温和耐烧的好柴进去。日子慢点过,烟火气里调养,让这点暖烘烘的稳稳燃烧一夏。等到秋风再起时,您就知道,夏天里攒下的这份暖和气力,能让您稳稳当当地迈过下一个寒冬的门坎。
```
发布于:广东省股票配资公司网站,专业炒股配资平台,沪深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