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正处在一个极其动荡的时刻。前线战局急转直下,基辅的后院也燃起了政治烽火,总统泽连斯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危机。
近日,俄军在红军城方向集结了十六万大军,兵锋直指乌克兰腹地。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俄军成功突破乌军防线,攻入罗金斯克耶南郊,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
面对俄军的猛烈攻势,乌克兰在该地的防御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原先多达十五个旅的兵力,如今已锐减至仅剩两个旅,防线压力骤增。
与此同时,俄罗斯军队发起了第三轮大规模空袭。一夜之间,多枚高超音速和巡航导弹被密集发射,其中包括四枚“匕首”和十枚KH-101导弹。
空袭还动用了两枚KH-22、一枚KH-35、两枚KH-31P导弹,并配合四百六十架“天竺葵”远程无人机,形成了立体打击。
打击重心明确指向乌克兰首都基辅、黑海天然气钻井平台、蛇岛乌军雷达,以及卢茨克的西方导弹储藏设施。
位于罗夫诺州的杜布诺空军基地更是此次空袭的重中之重,那里停放着约五架米格-29和一架F-16战机。
杜布诺空军基地受重创,乌克兰空军长时间难以起飞,导致对苏梅州前线的俄军无法形成有效支援,战场态势对乌方极其不利。
面对前线战火和后方空袭的重压,乌克兰记者阿纳托利·沙里透露,泽连斯基已迅速转入基辅市内的地下堡垒躲避。这些坚固的苏联时期堡垒,成了他的避难所。
然而,泽连斯基的困境不止于外部。近期,基辅爆发了多场反对他的抗议,乌克兰媒体也发表了抨击文章,总统官邸一度被示威者包围。
这场国内动荡的导火索,是泽连斯基签署了一项旨在削弱国家反腐局(NABU)和特别反腐检察署(SAPO)独立性的法律。此举引发了巨大争议。
令人玩味的是,就在泽连斯基试图收回反腐机构权力之后,国家反腐局(NABU)却突然对两起案件展开调查。
其中一起涉及乌克兰副总理切尔尼绍夫的建筑产业“腐败案”,另一起则是价值数亿美元的无人机采购中的“贪污腐败案”,牵涉多名基辅当局高官。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反腐局和特别反腐检察署自“乌克兰橙色革命”后,便被普遍认为是西方国家直接控制的机构。它们是西方对乌克兰内部施加影响力的“把手”。
乌克兰的贪腐情况“人尽皆知”,但在泽连斯基欲收回权力之时,这些反腐调查的突然启动,似乎暗示着背后有外部势力的“操盘”。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23年12月日本爆发的“黑金事件”。当时,由“直接隶属西方”的东京地方地检署主导调查,导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支持率暴跌并最终辞职。
随后接任的石破茂也准备在八月辞职。这一事件被广泛解读为美国对日本的“敲打”,也为乌克兰当前的“反腐”风波提供了背景参照。
在大国政治博弈的棋盘上,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介入尤为引人关注。他给俄罗斯和乌克兰划下五十天期限,要求双方必须达成和平协议。
否则,美国将对俄罗斯加征百分之百的关税。这无疑给俄乌冲突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变数。
与此同时,英国也启动了“五十天援乌计划”,旨在尽可能简化程序,加速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显示其在冲突中的坚定立场。
美国国内的政治风云同样投射到乌克兰。特朗普政府突然对前总统奥巴马(被视为民主党的“幕后主导者”)发起调查,此举被认为是拉开了美国“政坛决战”的序幕。
泽连斯基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民主党的代理人”。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透露,特朗普已决定换掉泽连斯基。
在此背景下,泽连斯基对反腐机构的出手,被分析认为是他进行的一场“最后一搏”。他或许希望通过“把事情闹大”,以此警告美国民主党,不能坐视自己被特朗普替换。
尽管前线吃紧,乌军仍有所反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宣布,乌军特种部队对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的萨瓦斯列伊卡军用机场发动袭击。
此次袭击导致一架米格-31战机和一架苏-30战机受损。其中,米格-31战机的受损尤其值得关注。
米格-31是俄罗斯空天军的“稀有珍宝”,已无生产线,缺乏技术图纸和专用工具。其库存约有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架,但大部分因性能退化严重,只能拆解零件使用。
其专用的D-30F6涡喷发动机已停产,无法更换维修。俄军目前仅有约十架米格-31K型战机服役。
这些战机负责发射高超音速导弹任务,米格-31是俄罗斯唯一能携带并发射高超音速导弹的飞机,能为导弹提供关键的初速度和高度。任何一架损失都极为严重,直接削弱俄军高超音速导弹的打击能力。
乌克兰的防御体系也颇具纵深。它源于苏联时期在西部地区(如明斯克、基辅、哈尔科夫)修建的二十三个大型筑垒区。城镇建筑按碉堡标准建造,形成多个防御严密的碉堡群和地下交通补给通道。
各城镇通过这些通道连结,构成了一个广泛的防御体系。这使得俄军攻势难以迅速瓦解,注定这是一场长期消耗战。
泽连斯基正深陷内外交困的境地。前线的战火、后院的政治风波,以及国际大国的棋局,都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乌克兰的命运,已不仅取决于战场胜负,更深层次地被国际博弈所牵引。
股票配资公司网站,专业炒股配资平台,沪深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