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港股创新药板块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行情。前脚刚在超级加速中高歌猛进,小票补涨得热火朝天;后脚就迎来了暴风骤雨般的下跌。和黄医药一天之内暴跌15%,百信国际、凯莱英、再鼎医药等一众龙头也是集体跳水,股价齐刷刷地往下掉,让不少投资者直呼“心脏受不了”。
说到底,这波惨烈调整不是偶然,而是市场对风险的一次集中释放。其实在小票轮番补涨、每天20CM上涨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一旦业绩没跟上预期,反噬来得比谁都快。这次创新药板块的领头羊们就是被业绩“拖了后腿”。以和黄医药为例,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9%,全年肿瘤/免疫业务指引也从原来的3.5-4.5亿美元,下调到2.7-3.5亿美元。这种成绩单摆出来,不管你有多强的故事,都很难让资金买账。
更扎心的是,今年以来不少创新药公司靠着BD(商业合作)消息就能拉出一波大涨。但BD这东西,说白了首付款往往不多,大部分钱还得看未来能不能兑现。换句话说,一旦后续资金没到位,公司基本面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炒作带来的虚假繁荣,一遇到真实业绩披露,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其实这样的剧情,在A股港股并不罕见。不少人觉得生物医药是黄金赛道,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最怕吹牛不上税,只讲故事不看账本终究要还债。身边朋友去年追着某家新兴制药公司买入,以为抓住风口赚个盆满钵满,结果今年财报一出直接套牢,只能感叹自己“听消息太轻信”,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基本面的考验。
面对这种局面,中年投资者该怎么应对?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好赛道也有坏企业,好概念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如果只盯着题材炒作,不看实际盈利能力,那就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给别人做接盘侠。所以选标的一定要擦亮眼睛,多关注财务数据和现金流,而不是只听公司宣传或者券商喊单。
其次,对于那些靠BD拉升但首付款微薄、不确定性大的企业,要格外警惕。有时候短线机会确实诱人,但长期来看,没有稳定收入支撑的新兴企业风险极高。一些老牌券商最近发布研报,也分成两派观点:中信证券认为行业调整属正常估值修复,中金则提醒警惕部分项目落地难度加大,还有华泰表示应该重点筛选具备持续研发能力和稳健现金流的大型龙头。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到,即使专业机构都在谨慎乐观与保守之间摇摆,更别提普通散户了。
如果非要参与这个赛道,可以考虑配置一些市值较大的优质龙头,它们抗风险能力强,而且研发投入充足,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元气大伤。当然,对那些净利润连续亏损、靠融资续命的小票,要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毕竟市场不会一直容忍讲故事的人,总归还是用真金白银投给踏实干活的人才靠谱。
最后小编想问:当业绩揭开神秘面纱,你还愿意为概念买单吗?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逻辑,是选择跟风追热点还是静下心来研究基本面,对待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股票配资公司网站,专业炒股配资平台,沪深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